最新动态

中安信业:金融产品如何迎接“定制时代”?


摘要:随着消费力的提升,商业的推动力越来越从生产商向消费者转移。互联网的发展,让消费者更为广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了消费者的需求反馈,一个开放、分享、共建的供需网络逐渐建立,强调个性化、动态化的“定制时代”也即将来临。


随着消费力的提升,商业的推动力越来越从生产商向消费者转移。互联网的发展,让消费者更为广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了消费者的需求反馈,一个开放、分享、共建的供需网络逐渐建立,强调个性化、动态化的“定制时代”也即将来临。

作为对社会经济反应最敏感的金融经济,又会以什么形态应对“定制时代”呢?

● 保险

近日,一则“上海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创业卖‘挂科险’”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微博:同学只要投保5元,考试若不及格,就可以获得30元的补偿,取得高分的同学,也可以拿到20元的鼓励费用。

“挂科险”在短短2天内就卖出100份,虽然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但已经与正规的保险公司接洽,该团队还计划针对学生群体设计“自行车被盗险”。

其实,自保险公司“触网”后,不但多了保险营销的渠道,保险产品也更加丰富。比如,目前智能手机用户群庞大,极具针对性的“手机碎屏险”经某手机厂商推出,再由支付宝丰富功能,现在已然开辟了广阔市场;而基于国内航班时常延误的现象,“航空延误险”的出现也受到出行叫苦不迭的市民的追捧。

这些大多是之前少有人问津的小险种,但联合电商后,实行更精准的客户定位,许多小保险公司通过与大保险公司的差异化竞争而销量大增,已然呈现出财险发展的新景象。

●信用卡

据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信用卡蓝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底,国内信用卡累计发卡量4.6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6400万张,较年初增长17.9%。但由于信用卡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渐见饱和,通过对比数据得知,2011-2014年信用卡活跃率分别为53.3%、56.1%、57.8%和58.7%——信用卡发行数量虽高,但有4成卡并不活跃。

为了不限制于业务上的“数量”增长,发卡行还有志于盘活优质用户,所以在玩法、产品方面都要求创新——其中,“移动互联元素”的植入就是重中之重。

各银行在与微信合作方面就有着突出表现,各大银行都显得十分积极,其中尤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甚,比如广发、招行、中信等最快地开通了微信银行;几大国有银行的步伐也随之趋紧,比如建行微信银行就设立了“微金融”、“悦生活”和“信用卡”三大服务模块,覆盖了75项金融功能。

在移动领域与微信等终端应用结合,通过数据预测和消费者分析,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为客户“贴标签”,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正是银行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改变信用卡市场模式,对 “定制时代”作出的回应。

●消费金融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2014年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约为7.7万亿元,而且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 2018年将达17.5万亿元。可见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于是消费金融贷款应运而生。

虽然目前体系尚未成熟,但消费金融借政府力推的东风扶摇直上。除了实体消费金融公司,各大电商平台也陆续接入“线上消费金融”。比如京东商城的“校园分期”活动,基于支付宝的信用记录,在校大学生网购可以享受最低3000元的信用额度、最长两年的还款服务。此外,京东的“白条”、淘宝的“花呗”以及苏宁的“苏云”也旗帜鲜明地抢占消费金融市场。

小至快消品,大至旅游、教育、大件家具及房贷车贷,消费者消费形式的复杂不一,有着难以规整的“塑形”;而消费金融产品模式灵活多变,以最大的延展性贴合了消费“塑形”。

●小额贷款

作为金融体系的强力补充、民间借贷的有机延伸,小额贷款自诞生起就是真正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民营小额贷款既没有像银行贷款或信用卡那样对客户阶层和客户标准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也没有如消费金融业务那样局促于一二线城市。借助互联网手段定位客户需求设计产品,小额贷款真正意义上打破了金融产品的阶层限制、城乡限制、线上线下限制与资金用途限制。

“接受客户信号反馈——设身处地研究产品——打破客户申领壁垒”已经成为小贷行业产品研发的趋势。比如,中安信业根据发薪方式带来的授信障碍,研发出任何发薪方式皆可申领的贷款产品;根据申请渠道的网络化,研发最快可3小时放款的多款网络贷款产品……

既颠覆了“贷款公司——贷款客户”至上而下的产品研发销售模式,又在把握风控技术的同时,机动调整审核条件、额度和费率,根据贷款用户的需求和条件提供定制化服务,正是“定制时代,无不熨贴”的最好体现。

发布日期:2015-08-17   信息来源:中国网-城市经济